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而当诉讼遇上生命的逝去,司法的温度更显珍贵。近日,我院陆城法庭妥善处理了一宗被告于诉讼期间亡故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承办法官以调解为桥搭建沟通之路,以共情为弦调和对立坚冰,不仅平稳趟过纠纷的激流,更守护了两个家庭的安宁,既为原告兑现了合法权益,也书写了一段情法交融的动人篇章。
案件审理期间,被告张某的突然离世,让原本清晰的法律关系瞬间复杂化。依据法律规定,诉讼程序应当中止,等待被告继承人表态。这不仅意味着程序的暂停,更是意味着正承受丧亲之痛的被告家人被动卷入诉讼,面临经济与精神的双重压力,同时原告合法权益的实现也变得遥遥无期,即便后续胜诉,遗产范围的界定、继承人的配合度,都可能让“胜诉权益”沦为“执行难题”。
面对如此僵局,承办法官坚信,一场有温度的沟通远比一纸冰冷的判决更有价值,她将工作重心从“审判”转向“沟通”,用三步温情操作,一步步拉近双方距离。
调解的第一步,从来不是谈“钱”,而是解“心”。承办法官没有急于抛出法律条文,而是先站在双方的立场上“换位思考”。
她一次次拨通被告家属的电话,话语里没有生硬的法律术语,只有对丧亲之痛的理解:“我知道现在你们心里最难受,官司的事咱们慢慢说,不着急”。
面对原告,她既感同身受其维权的迫切:“您的损失我清楚,维权是应该的”,也坦诚分析现实难题:“张某走了,后续找继承人执行会更复杂,咱们一起想想有没有更稳妥的办法”。
几句体谅的话,慢慢化解了被告家属的抵触,也让原告放下了“硬刚到底”的执念,双方终于愿意坐下来好好谈。
当双方情绪逐渐平复,承办法官组织了面对面调解。她没有让当面沟通陷入“各说各话”的争执,而是像“理线头”一样,把案件的核心问题逐一拆解开:逝者遗产范围、继承人意愿、原告债权金额、家庭实际偿还能力等。每一个问题,她都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清楚,让双方都有了清晰认知。结合法律规定和家庭实际,承办法官提出了多套解决方案,每一套方案都标注了“对原告的保障”和“给被告家庭的缓冲空间”。
调解的最后阶段,承办法官更像一位“桥梁搭建者”,不断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就这样,在一次次耐心引导中,双方分歧慢慢缩小,原告主动提出在赔偿金额上适当让步,给被告家庭留足缓和的空间;被告家属也深受触动,当场表示会尽快凑齐款项,不让原告白等。最终,双方顺利达成调解协议并当场履行完毕,原告拿到了应得的赔偿,被告家人也不用再被官司纠缠,得以安心处理张某的身后事。
法律有尺度,法官有温度。这起特殊案件的圆满解决,是我院能动履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注脚。宜都法院始终以“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为导向,不满足于“结案了事”的基本目标,更追求“案结事了”的深层效果,将调解工作做在矛盾激化之前,把司法关怀送到群众心坎之上。
我们始终坚信,司法的使命从来不只是判断对错,更在于修复社会关系、抚慰心灵创伤,就像本案不仅是一份调解协议的兑现,更是司法守护民生福祉、维系社会温情的有力证明,也为我院持续践行“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理念,写下了温暖而厚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