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宜都法院通过多元联动调解机制,成功化解一起矛盾突出、当事人态度反复的离婚纠纷案件,有效保障了妇女合法权益,维护了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法院最初收到的本是一起看似普通的离婚案件。立案前,因男方近期表现好转,女方主动要求暂缓立案,然而,几个月后又突然催促立案,案件程序由此正式启动。
第一道难关出现在送达环节。男方不仅拒接电话,面对上门送达的工作人员时态度也较为抵触,明确表示不会出庭应诉并且拒签应诉材料。工作人员尝试沟通,劝其利用庭审机会与女方化解分歧,挽回感情,但男方始终未予理睬,更令人意外的是,男方竟在酒后致电承办人员,情绪失控,表述失当,存在案件矛盾进一步升级的风险。
尽管从法律程序上来说,人民法院可以依法留置送达并缺席审理,但该案件的特殊性引起了宜都法院的高度警惕,必须审慎处理。
与男方的强硬抗拒相比,女方的态度则显得犹豫反复。送达当晚,女方曾表示双方已协商一致同意调解离婚,然而约定之日双方并未出现。转眼到开庭之日,男方果然未出庭应诉,庭审中女方陈述男方经常酒后出现暴力行为。庭后女方补交了报警记录、医院就诊证明等证据材料,这些证据清晰反映出案件背后存在长期的家庭内部矛盾,且已伴随暴力行为,足以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符合判决离婚的法定条件。
但女方始终有自己的顾虑:一方面担心离婚影响孩子成长,另一方面不愿搬离与男方的共同住所,她更希望借诉讼促使男方改变,而非真正解除婚姻关系。承办法官没有简单地一判了之,而是尊重当事人意愿,提议可以组织双方调解和好,同时建议女方尝试与男方协商,但男方却屡次临时反悔,拒绝签协议,案件陷入胶着。
面对男方此前的的不当行为和案件存在的现实风险,法院决定将案件转为合议庭审理,并向公安机关通报情况。同时请求男子所在村村委会协助做好男方思想工作,但男方仍未表现出配合意愿。为实质性化解矛盾、保护当事人安全,法院联合派出所对男方进行了法治谈话,明确告知其行为可能承担的法律后果。男方的抵触情绪逐渐消解,开始正视自身问题,他明白继续抗拒不仅无法解决矛盾,还可能面临更严重的后果,当场承诺今后会控制饮酒,以平和方式与女方沟通,承担起父亲与丈夫的责任。
另一边,法院建议女方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并与村委会工作人员一道对其耐心开导,在看到男方的悔意与改变的决心后,又考虑到孩子对完整家庭的需求以及自己对家庭关系修复的期待,女方最终放下顾虑,同意再给男方一次机会。在法院、公安、妇联、村委会等多方协作下,终于促成双方在“禁止实施家庭暴力”的前提下调解和好。
调解结束后,妇联工作人员专门与女方开展一对一沟通,结合其经历进行针对性的情绪疏导与心理安抚,帮助她缓解此前家庭矛盾带来的负面情绪,同时详细告知其后续若遇到权益受损情况,可随时联系妇联获取法律咨询与帮扶支持,让女方在调解之外感受到更细致的关怀。随后,我院依法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并分别送达至派出所、村委会和妇联,构建起一道全方位的保护网络,持续监督男方行为,保障女方合法权益。
结案不是终点,守护才是初衷。近日,承办法官对当事人进行回访,了解到男方未再出现暴力行为,家庭关系明显改善,孩子性格也日渐开朗。女方对法院始终保持耐心,积极协调多部门提供帮助的做法,表达了诚挚感谢。
这一案例让我们更加确信,家事审判,不仅是适用法律、定分止争的过程,更是修复家庭关系、守护幸福和谐的艺术。本案通过法院牵头、多方联动的纠纷解决机制,不仅有效维护了妇女合法权益,也助力破裂的家庭关系得以修复,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作为深化家事审判改革的一个缩影,本案展现了宜都法院在家事审判中坚持“调解优先、保护弱势、多方联动”的工作理念。今后,宜都法院将继续完善家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持续擦亮“宜路同心”家事审判品牌,为维护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