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宜都市经商局接到12345转办的关于宜都市某镇加油站因长期停业无法为充值客户提供加油服务的投诉。经商局判断这是一起因预付卡消费产生的可能引发群体上访的纠纷。经核实,该站被税务和市场监管部门查处后,尚有700余万元罚没款还未缴纳,处于歇业状态,已被纳入企业信用黑名单。据统计,在该站办理充值卡人数达564 人,充值余额共计93637元,存在经营者“跑路”风险。经商局联合镇政府、市场监管局在纠纷爆发前迅速采取行动,镇政府负责稳控工作,市场监管局负责对库存的油品质量进行抽样、检测,经商局负责对加油站与办卡消费者开展纠纷调解。通过各部门联动,9月26日,该加油站恢复正常运营,成功化解了群体性纠纷隐患。
在此期间,宜都市经商局主导形成《宜都市单用途商业预付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成立“治卡办”,按各部门的监管领域明确工作职责:市场监管局负责餐饮行业,经商局负责商超类行业,教育局负责文化教育培训行业、人社局负责职业教育培训行业,文旅局负责文化艺术、体育健身类行业,卫健局负责美容美发类行业,将五类重点行业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预付式消费经营主体纳入各自部门日常监管。美容美发、游泳健身等重点行业156 家经营户被纳入本次专项整治检查。而这场行动缘起于宜都法院一份关于规范预付式消费监管,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司法建议书。
以案为鉴,诊断病灶
宜都法院对涉预付式消费模式的160件案件进行梳理,矛盾纠纷具体体现为:一是经营者不按承诺内容服务或服务质量“缩水”,导致消费者要求解除合同退款。宜都某造型店涉案2件,案件立案后经营者已停业,案件无法通过其他方式送达只能转为公告送达,导致当事人兑现权益困难;二是经营者转让经营后,之前预付充值卡等不能享受优惠。餐饮行业表现突出,宜都某西餐厅为大量消费者办理充值卡,但现已停业,导致消费者不能兑现充值卡权益,诉至法院的案件虽只有1件,但潜在的案件量大;三是部分经营者声称经营不善关门,无法兑现消费者相关权益。宜都某健身会所涉案157件,均为消费者办理健身卡后会所因经营不善歇业,涉案人数多、金额不等、执行困难,给宜都市健身行业造成了不良影响。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在美容美发、健身、餐饮、教育培训、娱乐游戏等涉民生预付式消费领域暴露出虚假宣传、服务缩水、商家跑路、投诉多、退款困难、维权时间和金钱成本高等问题,多起涉群体性的预付式消费纠纷,波及面广,涉案群体庞大,社会影响较大。
经过研判分析,宜都法院认为预付式消费监管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法律规定的监管对象不全面。现行《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规定预付式消费的被监管对象仅限于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的企业法人,而健身房、美容美发店、餐饮零食店等大多以个体工商户的形式设立,针对个体工商户的预付式消费尚未作出规范,大量中小经营者游离在监管之外,预付式消费领域监管存在“真空地带”。二是预付款资金未能实现专款专用、监管乏力。预付式消费服务行业经营者往往选择以充值优惠、预存打折的方式先行收取大量预付款费用,但未纳入监管,这些预付款费用大都被投入到新市场、新项目的开发中,一旦产生经营问题,消费者“退费挤兑”,进而出现因资金链断裂导致经营者经营状况急剧恶化的连锁反应。三是监管难度大。预付式消费存在类型多样、经营主体广、行业分散、管理职能部门多、监管职责边界不明晰等特点,致使监管难度大,未能形成有效监管合力。同时作为监管依据的规范性文件效力层级低、处罚轻,经营者的违法成本较低,不能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
靶向治疗,精准开方
在梳理相关案件并进行研判分析后,经宜都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向宜都市经商局、宜都市市场监管局发出司法建议:推动完善预付式消费的管理细则,规范经营主体行为。强化信用综合动态监管及规制,开展预付式消费市场专项整治检查活动,联动各行业主管部门依法依规对经营者实施动态预警监管和信用惩戒。构建守信激励机制,开展多途径、多方式、多角度宣传,借助各类传媒平台进一步扩大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实现预付式消费市场的良性循环。该司法建议同步抄送至宜都市人民政府。
纳谏互动,善治促行
该司法建议出台前,承办法官和分管领导多次到经商局、市场监管局沟通协调,确保司法建议贴近工作实际、切实可行。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要求主管部门做好整改。经过多方研讨论证,经商局、市场监管局采纳了我院的建议,并及时回函。9 月以来,经商局联合市场监管局、公安局对多发卡备案企业开展了预付式消费“双随机”检查。接下来,经商局将联合市场监管局开展“十大诚信经营户”评选、放心消费示范创建活动,将一批信用良好、守法依规经营主体打造成示范店,通过媒体加强宣传,以点带面推动全体商家诚信经营。同时,经商局与市场监管局将联合其他部门,进一步强化协作,畅通长效工作机制,我院将积极支持、配合有关单位做好相关工作,共同推进预付式消费领域的治理,推动形成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序社会的良性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从纠纷化解的规律看,解纷时点越靠前,成本越低、成效越高。司法建议工作是人民法院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抓前端、治未病”理念,从根源上减少和预防纠纷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宜都法院将在狠抓执法办案第一要务的同时,持续深入聚焦审执案件中反映出来的普遍性问题和风险,延伸职能,为社会问题“把脉问诊”,积极促进有关单位科学决策、完善管理、消除隐患、改进工作、规范行为,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为宜都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稳定提供更有力的司法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