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宜都市人民法院官方网站,今天是:

《路西法效应》读后感

2012-10-18 15:58
浏览: 1089作者: 谭光平

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个问题,其实长久以来形成了许多争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关于人性,不管善恶,辩论只是口舌之争,远不如实验来得更有说服力。1971年,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斯坦福监狱试验,对人性在情境力量下的变化进行了探究,结果让人非常吃惊。菲利普·津巴多根据实验并结合后来的美军虐囚等内容,撰写了《路西法效应》一书,指出:好人在一定的情境下也会犯下暴行。书之所以起名路西法,含义是指上帝最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了撒旦。

几十年来,斯坦福监狱实验引发的关注仍持续不歇,因为这个实验揭露了“性格转变”的惊人事实:当情境力量加诸于人时,好人会突然变身成像狱卒般邪恶的加害者,或如囚犯般病态的消极被害者。

法院里从事过青少年犯罪审判的法官,工作中往往会发现,婚姻动荡、犯罪、离异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犯罪明显高于正常家庭。由于他们失去家庭幸福,往往到社会上去寻求“关心”、“同情”,从而受环境影响,被坏人拉拢、引诱,有的孩子偷盗、抢劫,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不管人的本性是善是恶,情境的力量对人的影响的确非常大。当一个人在进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的时候,虽然很难保留原来的性格和善恶标准,很难抵挡情境对人心智的影响,但当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努力提升自身品格素质,在长久的情境中,锻炼出了自己高尚的品性之后,当他面对瞬间考验时,也能焕发出令人敬仰的耀眼光亮,成为如“最美司机”那样的“平民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