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唇枪舌剑的庭审对峙,不见冤家路窄的紧张气氛,一场房屋租赁合同纠纷就得到了圆满化解。近日,某地质公司与某公司在法官的见证下当场握手言和,达成一致。
2023年,当事双方签订了一份为期一年的《房屋租赁合同》,对租赁时间、租金支付和双方其他权利义务进行了约定。合同到期后,双方并未续签书面租赁合同,房屋租赁合同转为不定期租赁,某公司一直支付租金并使用房屋至2024年6月。此后,未再支付租金,也未搬离。
这笔“糊涂账”让某地质公司倍感困扰,既收不到租金,又收不回房屋,损失一直在持续扩大,最终,一纸诉状将某公司及其母公司诉至法庭,要求解除合同、返还房屋及设施、支付拖欠租金及违约金。
庭前“一问”:探案情根源 明争议焦点
“本案判起来不难,但涉及到房屋腾退的问题,硬性判决可能会让双方当事人关系彻底破裂,后续执行也可能遇到障碍”。在受理该案后,承办法官并未急于开庭,而是先将工作重点放在“摸清结症”上。
在仔细翻阅卷宗并与双方当事人沟通后,法官了解到双方本来合作基础良好,某公司并非恶意拖欠,而是对部分费用心存疑虑,加之经营出现困难,才导致僵局持续。进一步梳理后,承办法官认为本案涉及到租金计算、添附设施处置、房屋腾退交接手续办理这三个关键问题,遂决定围绕这三个关键问题制定沟通方案,组织双方进行面对面沟通。
调解“二问”:寻利益平衡 促互谅互让
调解过程中,法官始终以“平衡双方利益”为核心,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精准聚焦各自诉求。
一方面,法官了解到某地质公司只为尽快收回房屋和租金,挽回损失,无意陷入漫长的诉讼;另一方面,告知某公司其“拖欠租金且拒不搬离”的行为已经构成违约,询问其真实履行能力和意愿。
围绕租金计算、添附设施的价值认定及归属、违约金的计算等方面,法官反复释法析理、分析利弊,既让双方清楚自身的法律责任,也引导双方从长期合作情谊和未来经营发展出发,各退一步。经过背对背沟通与面对面协商,双方最终达成了“一揽子”调解协议:一致同意解除租赁关系、明确租金支付方案、细化房屋移交手续,并对添附设施的归属进行了约定。
结案“三问”:督协议履行 保案结事了
调解成功并非重点,确保调解协议得到及时有效履行,才能实现真正的司法服务闭环,彻底化解此次纠纷。
法官在案件调解结案后,持续跟踪协议履行情况,主动提醒某公司按约支付租金,协助双方对接房屋腾退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及时协调解决腾退时出现的小分歧。最终,某公司依照约定向原告支付了租金,并按时腾退了房屋,这场持续数月的纠纷至此落下了帷幕。
一纸调解书,化解千千结,从对簿公堂到握手言和,从“问题清单”到“共赢方案”,这起纠纷的调解不仅高效化解了矛盾,更提前规避了后续可能面对的执行难题,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此案是“三问工作法”深度融入审判实践,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又一生动缩影,未来,枝城法庭将继续深化该工作法的运用,不断提升司法服务准度和温度,为辖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优质、更加高效、更加便捷的司法服务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法治动能。